2024年12月11日 媒体声音
无处不沉浸,但是否仍生机处处?
  • 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
作者︰夏如芸
  “这个话题并非新鲜事,威尼斯双年展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每两年以不同的主题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威尼斯朝圣。作为策展人的难度是如何把这种形式移植去新城市,甚至在地化(Localisation)以突出城市的独特魅力,甚至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而第三届蛇口戏剧节所带来一个沉浸式艺术的盛宴,以一个新的艺术节,再考虑到各场沉浸式剧场额外所需的人力物力,这不只是魄力十足,更是诚意满满。以节期长度来说,相较邻近的澳门城市艺穗节,甚至还多了一两天。而这个戏剧节进取的地方不单止是节期长度和类型,其互动节目电子地图和个人电子票不仅为境外观众带来交通与住宿的安排便利,更是从一开始就用地图让观众提前参与这个艺术节,让大家理解其节目如何为地区带来新的艺术观点。若你曾参与过威尼斯双年展,便会更加明白其展览地图显示的展览地区并非只是为主要展区注入艺术,而是整个城市,让艺术为百年古城带来新景观。
  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和香港新视野艺术节一样,蛇口戏剧节也举办了文化论坛,并以“聚焦:沉浸式演艺的现在与未来”为题,邀请了不少国内外的从业者分享对沉浸式表演艺术发展的不同观点。整个论坛探讨了很多关于沉浸式艺术的有趣议题,比如是否一定要用沉浸式才能吸引年轻观众,以及沉浸式表演如何有利于宣传等。基本上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一篇论文题目,然而笔者希望回归美学基础,以杨小乱老师在论坛所提及的“无处不沉浸”引申,讨论选择沉浸式剧场说故事的优劣之处,空间和视角的运用和互动元素是如何比传统演出更影响观感体验。由于笔者在每场演出中只参与其中一条故事线,所以下文的分析可能与其他观众的经历有所不同,欢迎讨论赐教。演出后讨论所经历的差异性也是沉浸式表演的乐趣之一。
  《噬梦者》的故事发生在蛇口的一座甲级写字楼时间广场内。这个地点不论名称和其场地本身的功能均十分呼应整个故事的主轴——阿生和噬梦者如何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努力作出平衡的故事。这类鼓舞人心的追梦故事,运用沉浸式剧场至少令年轻人不会立即感到老套,但也实在考验编剧和整个剧场空间运用。《噬梦者》基本上一次性玩尽五感,让观众感受到沉浸式剧场所有互动玩法:以饮料作为投入故事空间的仪式、各种炫目的场景冲击观众的想象、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加强空间和故事的真实性、观众的分流和聚合让观众更易疏理整个体验等。而《噬梦者》团队的细致程度甚至考虑到观众可以选择是否参与互动,以及为观众提供了选择去洗手间的时间与空间。在传统剧场中,观众连去洗手间都要担心未能赶回观众席,所以这些安排对平日参与传统剧场的观众而言,实在非常贴心。以上种种,均显得《噬梦者》这个年轻团队尽心尽力做一个可以和《不眠之夜》相比的作品。然而,如何避免团队心力被别人减少批评为“假大空”,笔者尝试由说故事方法和互动性去分析,希望团队日后可以制作一个比《不眠之夜》更大影响力的作品。 
 
《噬梦者》巧明地以“梦”为纽带串联各个故事分支,但这些分支或许需要加大力度去推动主故事线。沉浸式剧场本质是把碎片化的故事,让观众以探索、甚至互动的方式将碎片化的故事去串联成完整的故事。故事碎片化本质上是没有问题,这也是电影和剧场改编常用控制时间的手法,毕竟如今观众的耐心有限,且演出的每一分钟都伴随着成本在沉浸式剧场中,故事碎片化的好处在于能够提取最精彩的场景供观众体验。如果资源充足,甚至可以让观众在短时间内通过五官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沉浸其中。《噬梦者》把阿生六个不同的童真幻想让观众体验其中的一半,但无论哪个组合也不会影响噬梦者的结局。在整个剧场体验管理上,这的确有效地控制演出的流程,也为所有支线故事作一个精彩的收尾。此外团队还巧妙地运用背景音乐来帮助推进剧情,为演员的表演腾出空间,同时避免最后一幕因大量的文学修辞和剧场视觉元素而让观众陷入沉思、无法动弹。以上这些对一般观众来说,此剧是一个很流畅和丰富的剧场体验,但对具有批判性的艺术观众来说,他们更在意各支线故事空间互动如何和整个叙事(narrative)产生艺术的连接。
  笔者经历了《打倒巨人的勇者》、《快乐岛的男孩》和《渴望彼岸的女孩》这三个梦境和现实,但这三个故事并没有为最后一幕明显铺路。纵然我在最后一幕才知道这些也是主角阿生的童年梦想之一,甚至也因为他追梦的痛苦而感到共鸣,但和最后这一幕的重心——“永远拥有取得胜利的信念”并没有太大关联,欠缺说服力。特别是这些故事最后只是被噬梦者收藏,那基本上任何一个童真的故事也可以有同一结局。这样“永远拥有取得胜利的信念”就显得像“同志仍需努力”的口号式宣传。而且这些阿生奋力追梦的共鸣时刻和阿生童真故事的连接比较弱。基本上观众没有参与这些童真故事,也不会影响他们对最后噬梦者如何陪伴阿生刻苦追梦盛大场景的观感。
 
  更深一层来说,《噬梦者》的观众互动仅停留于仪式的表面,但创造仪式背后的世界观则相对薄弱。笔者对《噬梦者》团队敢于运用香气在观众分流上感到十分有新意。但香气除了象征甜美的梦境外,若能在选择香气时有更多的解说(就如剧中所有的饮品也有进入梦境世界的意义),也是可以帮助观众如何解读故事的工具。同样的道理,分支故事中的互动是有趣且也触动人心。笔者在快乐岛的棉花海也玩得十分开心,但这些互动其实对主线故事没有太大影响,基本上任何一个童年幻想故事也可以有类似效果。所以笔者建议有两个解决方向:一是阿生这个角色早在各支线故事中有伏笔;二是每个支线故事最后以童真和实现梦想的不同层次做总结或提问,这有助观众传释参与的互动和主线故事的关联。后者也是为何不少沉浸式剧场会要求观众戴耳机听旁白讲解的原因之一。因为观众参与的事件(event)零碎,旁白有助观众组织一个完整的故事。
总结来说,《噬梦者》是一群追梦的年轻人诚意十足的作品,也提升了一般观众对沉浸式剧场的体验。若团队可以加强观众、阿生的童真想象和阿生追梦故事的连接,将会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转念之间》以网红和其同居情侣的日常生活,展现出女性主义中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观众会被带领到一个住宅,并佩戴配合手机使用的VR眼镜后,开始探索住宅中的不同物品去理解这对情侣的日常。与以往的VR演出只是带上VR眼镜看已录制好的影片体验不同,这次在相关影片播放后,VR眼镜会给出指示,让观众在演出空间内找选择图示观看下一场景,这的确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转念之间》的团队也考虑到观众戴上VR镜后所带来的视觉差异,在场地安排不少的红线提示AR图示的位置,并有工作人员在旁辅助,让观众流畅地以一个窥探者的角色去探究这对情侣如何由吵架分手到复合的各自计算。
艺术科技带来不一样的剧场视角,唯资源发展未能完全配合
  本剧让观众以VR眼镜的鱼眼镜视角去发掘这对情侣的爱恨情仇。有别于一般剧场和电影的视角,观众可以从俯视角度观看男主角淋浴时的内心独白,甚至要躺在床上观看这对情侣如何因私下在网络上绝地反击而分手,这些视觉体验是传统剧场未能提供的私密角度。手机VR眼镜的影像画质虽受限于当前技术发展的限制,但却为观众加强了偷窥者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纵使不是最理想,但却大大增强了整个故事的说服力:观众以监视者的角度看这对情侣有血有肉的闹剧,但不论画面质量如何,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是整个故事的施虐者之一,满足人性幸灾乐祸的心态,同时容许了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百般控制。整体而言,若未来资源能够配合,VR眼镜的画面质量可提升至接受剧团拍摄的4K影像,那整个观演感觉对一般缺乏VR眼镜体验的观众来说会更加流畅。
网络与监控的无孔不入,加剧物化女性的男性凝视
  笔者十分欣赏故事不仅仅连接女性主义剧目的经典《玩偶之家》,更以偷窥者视角探讨现代女性若再回归这个父权之“家”的现实考量,以突显女性在现代社会仍处处备受物化和私密空间的威胁。
  网红女主角不断通过直播来创造景观以维系自己与粉丝的关系,就如Guy Debord所言:“景观不是(只是)意象的组合;它是以意象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The spectacle is not a collection of images, but a social relation among people, mediated by images.)(Debord, 1967)。但互联网的世界明显没有为网红女主角带来任何逃脱的力量,而是让她更加迷失,甚至加剧了网红女主角被物化的过程。追求性自由的权利却被男主角用作制约女主角人生自由的工具。女主角身体隐私被男主角通过网络公之于世,变成被消费的网络热话。这不禁让人疑惑男主角腹黑的控制欲:为了让女主角成为自己的金丝雀,不惜借网络力量揭开网红女主角的隐私,来满足一众偷窥者的欲望,来毁掉网红女主角的人生。网红女主角无法善用网络力量自主自己的人生之余,反而因此被一个以物化女性的网上论坛吞噬。在此不禁令人深思,女性在真实和虚拟世界实现独立自主,仍有一段漫漫长路。
《转念之间》实在是一个近年来难得的VR作品与体验,故事紧扣科技,也对当今父权社会作出深刻的批判。如今VR科技如何顺畅地结合创作仍需待时间和资源的配合,期望政府对艺术科技的支持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更长远的资源规划和培训。
总结
沉浸式艺术已兴起超过十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甚至到了一个泛滥的地步。虽然为团队带来更沉重的工作,但在开拓叙事手法的角度却为观众带来新体验。然而当今演出团队是否有足够资源跟上这个趋势?而观众是否对沉浸式艺术的趋势仍在适应期?以上种种也会影响沉浸式艺术的发展。但回归本元,各位艺术创作者也要反思沉浸式艺术是否有助于自己讲故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