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 艺文观点
空间与在场 --2024蛇口戏剧节中外论坛有感
  • 李茜 段小芮
空间,这一概念自古以来便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便深刻指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段话揭示了空间“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老子对空间本质特性的深刻哲思。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空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变得无比丰富。我们对空间的认知与思考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其物理形态,而是拓展至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涵盖了空间所承载的社会关系、文化实践以及人类行为的丰富内涵。我们与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空间在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不断改造空间的方式,改变并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内容和质量。
“2024蛇口戏剧节中外论坛--沉浸式演艺的现在与未来”正是对“塑造城市文化空间”主题探讨的一次积极回应。论坛现场通过主题发言、圆桌对谈和问答的形式,完成了一场因空间而生的思维碰撞。发言嘉宾和观众们围绕“空间和演艺之间的互为你我关系”“演艺新空间的艺术追求与市场效益的孰重孰轻”“万物皆可沉浸的批判与思辨”等一系列极具深度和广度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整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首先是关于由“空间”本体引发的讨论,“非在场不可得”是本次论坛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从艺术探索的角度来看,沉浸式演出力图打破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在此过程中,观众成为构建演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转变不仅是一种艺术态度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进步。可以说,以沉浸式演出为代表的新空间演艺,重塑了观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个体化、互动式的体验方式,构建出“非在场不可得”的独特感受。在当今电子媒介触手可及的环境下,现场感显得弥足珍贵,它为人们提供了回归真实的可能。同时,有嘉宾指出,在沉浸式演出中,“空间并非唯一关键要素”,如何使空间成为戏剧展开的“场所”,成为戏剧意义构建的重要媒介,是“空间”重获身份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沉浸式演出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必须综合考量空间、剧情、角色与观众等多重因素,从而将观众包裹,用“场所”唤起情感共鸣,使观众体验到超越日常生活的独特艺术感受。
其次是关于沉浸式演出的“破”与“立”。本次论坛所讨论的戏剧理念的革新、空间形态演变以及观演关系的变化本质上都是涉及到“破”和“立”,沉浸式演出的“破”,在于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立”则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剧场空间和演出形态;这种“破”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剧场本质与观众体验的一次深刻重构,而“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与可能性。在论及沉浸式演出的未来发展和趋势时,嘉宾和观众们都提到了沉浸式演出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处理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如何处理叙事和观众互动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在辩证关系中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在艺术的“自律”与“他律”中寻求突破。
最后,本届论坛对艺术的讨论最终回归至对“人”本的关怀。在论及沉浸式演出发展的社会功能时,有嘉宾认为“沉浸式演出的归途是公共艺术”——沉浸式演出强调观众参与,鼓励观众在戏剧空间中进行自我探索和情感体验,这种交互性与公共艺术强调的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不谋而合;也有观点认为“沉浸式戏剧的功能之一是通过其独特的演出形式引发人们对当地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通过模拟或重构社会情境,创造了一种非对抗性的交流平台,促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反思自我与周遭世界的联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共情能力。以上都体现出艺术作为社会疗愈与文化批判工具的独特价值,这也意味着演艺空间不再仅仅是艺术表演的载体,更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通过强调观众参与、创造公共艺术氛围,沉浸式演出正在为城市的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着重要的力量。
在本届论坛的圆桌会谈环节,与会者聚焦于当前沉浸式演艺产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展开了富有深度的对话交流。近年来,沉浸式演艺产业的迅猛崛起使得“万物皆可沉浸”成为广泛共识,本次会谈从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空间更新的要求、新的观演模式赋予观众“平权意识”、演出市场自身开拓的需求等方面对“沉浸式”热潮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各位嘉宾依托自身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不仅谈论了艺术创作原则,更针对沉浸式演艺这一新兴演出模式提出了新的观察。例如,沉浸式演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鉴于沉浸式剧场对演员情感投入和身体表现的高要求,其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表演的真实性和观众的沉浸体验;因此,关注并维护演员的心理健康,也成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剧场技术问题与演员互动、叙事构建同样是沉浸式剧场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如何精准筛选技术、如何有效运用技术、如何更好实现技术与艺术美学的深度融合等问题都需要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不断实践创新。最后,有嘉宾提到,“在研究技术与知识之外,还应重视总结与方法”,这一观点也是本次会谈的意义所在:通过汇聚学界与业界的多元智慧,实现市场与观众、平台与人才、创作与资本之间的有效连接,为沉浸式演艺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发展经验与实践指导。
嘉宾们畅所欲言,观众们积极参与,形成了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与过往论坛以嘉宾为主导的现场特色不同,本届论坛呈现出更为自由和平等且年轻态的特点,构建出一种开放、包容且多元的文化场域。
与北方城市相比,蛇口的初冬气候温暖湿润,这里的演艺活动似乎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蛇口的演艺“空间”将继续在艺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助力城市的文化建设。而蛇口戏剧节中外论坛的成功举办,也为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更为多元的可能。